close

生氣小孩1.jpg

相信每個父母對於孩子亂發脾氣見怪不怪了,但是面對這樣,應該怎樣正確的處理呢?打罵真的有用嗎?

每次女兒不乖的時候,我會開始倒數。她雖然不情願的照做,但是那種心不甘情不願,還帶故意和對著幹的情緒,我也真的快抓狂了。

比如前幾天她一直玩玩具,不肯刷牙洗澡。我已經催了好幾邊,可她還是拖拖拉拉,一直不肯離開玩具間。

於是,我就開始大聲催,然後跟她說,我數到5,你不過來我就要把玩具丟垃圾桶。她聽到的當下,馬上哭這說,不要。然後趕快起來走到廁所。其實這個時候,她的反擊就來了。

進廁所之後,砰!超大聲的摔門。接著是很重的蓋馬桶蓋,漱口杯很大力的放。我知道她是故意的,想要告訴我們她在生氣,她在反抗。

其實換做以前我肯定怒氣已經衝到腦,衝進去廁所大罵了。可是看了一些育兒教育的文章之後,我覺得我應該可以理解她這樣做的原因。

孩子的大腦就像正在施工的雙層樓房,下層腦負責情緒、基本生存機制,上層腦負責思考、做決策、情緒調節等等。當這位小女孩被下層腦掌控時,她會被大情緒淹沒、無法思考、身體進入「反擊或逃跑」模式,就像一隻反應過度的戳蜥蜴,輕輕一戳,就大幅彈跳起來,於是,這位小女孩越哭越激烈。

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,很多父母會認為「孩子是故意的」,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更加生氣,想對孩子大吼:「怎麼講都講不聽!」但是,孩子負責情緒調節的上層腦正在施工中,無法發揮全部的功能,孩子沒辦法每次都深思熟慮後才做決定、無法好好調節自己的情緒、無法有效克制自己的衝動,或是無法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……。也就是說,父母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,不能用「成人的標準」來要求孩子。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,也可以試著用「孩子被下層腦控制了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衝動的行為」來理解。

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,父母要幫孩子重新啟動上層腦,孩子才能開始思考和學習。如果用打罵、恐嚇、威脅,只會讓孩子恐懼,繼續啟動孩子的下層腦。

若父母能夠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,就能換一種方式回應。下一次,孩子大哭大鬧、鬧脾氣時,請先做三次深呼吸,然後告訴自己:「孩子不是故意的,只是沒辦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。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,他需要我的幫忙,引導他如何調節情緒。」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會思考、能夠調節情緒的人,就必須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練習使用上層腦。

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父母的對我教養。我爸和我媽的教育是完全不一樣。

我媽那時對於我的故意反抗,是直接巴下來。所以在她面前我是越來越叛逆,因為那時的我是被下層腦掌控著。對於她對的處理,我就像被觸碰到的蜥蜴,直接本能是反彈。當下腦袋裡根本不會想我為什麼會被呼巴掌,而是憤怒,覺得媽媽很討厭,不理解我!以至於我高中畢業的時候,和為了兼職的事情和她吵的不可開交。氣的發抖,指著她說要和她斷絕母女關係。現在想起來,一直下層腦控制,當下根本聽不進去父母的話。這也是讓我反思,以後對女兒的教育。想要發怒的時候,應該深呼吸。

反觀我爸爸對待我們的問題,就比較有智慧!

記得我國中的時候,和我哥吵架,當時我被我哥作弄,覺得很生氣,我就拿來凳子把他的房間門給砸了一個洞。

我爸爸看到當下,雖然也是生氣的,但是他沒有打我也沒罵我,只是平靜的說快過年了,我不打你,你知道自己做了什麼。

說真的,我剛開始很害怕,害怕會被修理的很慘。但卻沒有被修理,反而讓我自己想想。當下,真的啟動了我的上層腦的開關。我冷靜想想,真的我是做錯了。

即使很生氣,也不能把門砸破。砸破了也不能解決問題,反而讓事情更糟。現在想起來,也是讓我增智慧了,不僅是對待小孩教養時候,其實這也是我們作為成人理智對待問題的正確方式啊!

管教孩子前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

「管教」的原意是指「教導、學習和指導」,也就是說,管教是當孩子做錯事時,父母教育孩子的契機。

如果「教育」才是管教的目的,那麼,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從錯誤中學習呢?美國精神科醫生丹尼爾‧席格建議父母,管教孩子時,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:

一、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?

二、我想要教孩子什麼?

三、如何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?

若能在回應孩子之前,反問自己這三個問題,就能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。舉個例子:當你看到老師在聯絡簿上寫孩子今天在學校打人時,第一時間會有哪些情緒呢?你可能會覺得生氣、覺得孩子怎麼會這麼不乖,很想臭罵孩子一頓。但是,在你氣沖沖去罵孩子前,請先做三次深呼吸,然後問自己:「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呢?」孩子打人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因為同學欺負他,讓他很生氣。孩子因為生氣而打人,就是被下層腦控制了,就像被戳一下的蜥蜴,做出劇烈反應。

再來,問自己:「我想要教孩子什麼呢?」如果孩子打人是因為很生氣,那麼你的教育目的就要幫助孩子建立處理生氣的方法,以及用合適的方式表達生氣的感覺。

決定了管教目的後,最後問問自己:「怎麼教才是最好的方式?」回想自己的求學階段,你會發現,當我們充滿負面情緒時—像是覺得生氣、委屈、悲傷難過時,便無法學習新知,因為當下層腦被啟動時,負責思考和學習的上層腦就被關閉了。所以,當父母在衝動之下打罵、吼叫、羞辱孩子時,只會讓孩子的大腦偵測到危險,然後傳遞訊息讓身體進入「反擊或逃跑」模式、做出更激烈的反應。一旦孩子被情緒掌控,就沒有辦法思考和學習,這樣一來,父母就錯失教育孩子的機會。

孩子的上層腦還沒完全蓋好,比較容易被下層腦掌控、做出衝動反應,像是躺在地上大哭大鬧、大聲尖叫。這時,孩子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,他需要大人幫忙平撫下層腦、啟動上層腦,重回思考與學習狀態。

你想要孩子用下層腦、還是上層腦?

大腦會隨著經驗而改變,父母給予孩子的經驗和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。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不斷讓孩子練習使用上層腦,那麼,孩子就越會思考、做適當的決定、同理他人、情緒上來的時候知道如何處理。長大之後,孩子也更能夠處理挫折和壓力、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。

相反的,如果管教方式是不斷啟動孩子的下層腦—像是打罵、恐嚇威脅,或是數落嘲諷—孩子只學會用本能反應、做出激烈行為。因此,在成長過程中不斷使用下層腦應付環境的孩子,因為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處理情緒,長大後,他們依然會用激烈的方式來處理情緒,像是訴諸暴力行為、暴飲暴食、無法克制購買慾、使用酒精或毒品來麻痺自己,或者是用自殘來平撫情緒。

ACE(負面童年經驗研究)告訴我們,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,但是並不代表父母不能給孩子任何壓力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不可避免會經歷壓力與挫折,像是準備考試、轉學、與朋友發生爭執,或是與兄弟姊妹吵架、遭遇失敗等等,這些都是讓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過程。

面對這些生活壓力時,孩子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,也可能會犯錯,做出讓你生氣的行為。但是,這些都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的機會—教孩子如何處理情緒、如何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感覺和需求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、以及幫助孩子思考可以用哪些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。達到機會教育,這才是管教。但是,如果家長讓孩子長期生活在恐懼、害怕、無助等情緒之下,這樣的惡性壓力,就是在傷害孩子。

每次回應孩子前,先問自己:「這樣的回應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嗎?」當你能夠了解管教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時,就能給孩子健康成長的大腦。

 

文章的部分 摘自小樹文化出版《童年會傷人》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孩子教育 生氣 腦教養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貝朵兒 的頭像
    貝朵兒

    貝朵兒的城堡

    貝朵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